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守护者日记 | 翻山越岭的“森林医生”

2025- 07- 09 17: 55 信息来源: 森保中心、每日商报 浏览次数:

编者按:杭州山水相依、生态如画。无论是西湖的柔波,还是西溪的绿意,皆是大自然的馈赠。这片绿水青山的背后,离不开生态守护者的默默耕耘。

今年9月22日—27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召开。这不仅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届时,杭州将汇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守护者日记”专栏,聚焦杭州生态守护者的工作日常,倾听守护故事,唤起更多人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杭州市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服务中心森防科三级调研员王嫩仙,自1990年大学毕业后,便扎根林业森防一线。35年的工作时间里,王嫩仙发扬“除害、敬业、厚德、求是”的啄木鸟精神,不惧严寒酷暑,深入基层,服务指导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监测、防控等工作,耐心细致做好病虫害防控宣传,有力提高了全市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水平,促进林农增产增收,守护杭州生态绿色本底。

最近,杭州“含绿量100%”频上热搜,虽说100%是略带夸张的表达,但杭州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却是实打实的“绿意天堂”。数据显示,杭州目前拥有1661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65.74%,稳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个成绩的背后少不了一群人的保驾护航。其实和人一样,树也会生病,也需要及时得到治疗。王嫩仙就是一位给树木“把脉开方”的“森林医生”。



从“感冒”到“癌症”

松树健康容不得丝毫懈怠

说起跟森林相关的话题,王嫩仙都是侃侃而谈,这是因为她有35年的实践积累。

1990年,王嫩仙从浙江林学院(现改名为浙江农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淳安的一个林业站中。

“那时候,‘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刚提出没多久,全省都在搞森林绿化保护建设,杭州也不例外。我的主要工作也跟育种、造林有关。”王嫩仙说,20世纪60年代考虑到松树的作用很多,造房子、生火做饭都需要它,杭州种了不少松树。

与此同时,马尾松毛虫害的治理也备受重视。

马尾松毛虫是松树上非常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在杭州每年发生3—4代。初龄幼虫喜欢吃松树针叶,这个阶段也是主要危害时期。按照自然规律,每5—10年会形成一个暴发周期,轻则影响松树生长,重则造成松树枯死,防治工作不可大意。


△ 王嫩仙(左)在指导虫病数据分析


想要判断马尾松毛虫的虫情,光靠眼睛可不行,还得线下采样。找一棵松树,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剪一根树枝,数出树枝上平均马尾松毛虫的数量,也就是虫口密度。听上去简单,实际暗藏挑战。王嫩仙表示:“马尾松毛虫幼虫表面有很长的毒毛,掉在人身上,容易导致皮肤瘙痒、红肿。所以我们去采样都要长袖长裤、戴上帽子,全副武装。”

“杭州涉松面积有750余万亩,今年预计7月份第一代虫情会有几千亩的发生面积,跟前几年比少了很多。”王嫩仙解释,目前杭州森林的植物种类日益丰富,针阔混交林逐步取代了单一的纯松林,抑制了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另外,近几年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等防控措施也降低了虫口密度,再加上今年入春以来早晚温差大,部分刚孵化的幼虫死亡,所以杭州今年大面积暴发危害概率不大。

如果说马尾松毛虫是松树的一次“感冒”,那刚刚提到的松材线虫病就是松树的“癌症”。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外来传入“病”,1982年传入我国,1995年首次在杭州被发现。因其传染性强、致死速度快、防治难度大,对森林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松树一旦感染,最快40天后就会死亡。


△ 松材线虫病发生状


“如果你发现森林中的松树大量变红,就很有可能是感染了这种病,它们正在一棵接一棵地枯萎。”王嫩仙说,松材线虫本身体型很小,用肉眼看不到,运动能力也差,但是它们找到了中间宿主松褐天牛。松褐天牛喜欢啃食松枝,松材线虫就通过取食的伤口进入松树,在松树体内“安家”,不断繁衍并最终导致松树无法汲取水分而枯死。


△ 王嫩仙(左)在开展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


“我们要做的,一是开展专项普查,全面掌握疫情发生情况和防控成效,指导及时进行除治;二是日常巡逻监测,发现一株、清理一株。”王嫩仙说,松树一旦感染很难救治,只能及时清理。为了保护健康的松树不被感染,每年冬天,杭州各县(市、区)林业森防部门还要给松树打“免疫剂”,提高“抵抗力”,“就跟人挂盐水是一样的。”

辗转奔波山林间

为经济林保驾护航

一副框架眼镜、几根冒头的白发、酒窝深邃、讲话文文气气……初见王嫩仙,似乎很难将瘦瘦小小的她跟翻山越岭的“森林医生”画等号。

这段时间,王嫩仙刚刚结束辗转临安和淳安两地的奔波。

“我们接到好几位种植户的求助,称自家的山核桃干腐病比较严重。”王嫩仙解释道,5、6月份正好是山核桃开花、结小果的时候。如果得了干腐病不处理,果子会不断往下掉,无论对山核桃后期的产量还是品质影响都很大。“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指导林农给树干涂药、喷药,进行无公害防治,也会在发病林区指导用石灰、钙镁磷肥改良土壤,遏制病菌蔓延的苗头。”


△ 山核桃干腐病的病斑


为何山核桃会得干腐病?其实山核桃原生林的面积并不大,种植户为了增加效益,把山上的其他林地也种上了山核桃。不适合的土壤环境,再加之复合肥使用过量、用除草剂代替手动割草,伤害了根系等原因,干腐病就随之而来。“简单来说,就是种植户过度管理经营了。今年气候也不给力,所以危害比往年要稍微严重些。”

除了山核桃以外,指导香榧、油茶、竹子等经济林病虫害防治也是王嫩仙的工作之一。手把手传授油茶高效栽培技术、抢抓时机指导香榧病虫害防治、揪出藏在竹林里的竹笋夜蛾……“忙的时候,每周有好几天都在山上跑。摔跤、遇到蛇都是常见的小事情。”跋山涉水成为林业人的常态,王嫩仙却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农民就靠这些增产增效,我们肯定要全力指导,保护好这些‘致富林’‘黄金果’的。”

杭州森林面积大,光靠个人的双腿是没办法走遍的。“乡镇的基层工作人员、护林员都是守护一线的‘前哨’。”说着,王嫩仙打开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平台,“他们在平时工作中,一旦发现树有异常,及时上报。我们通过系统看到以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处理。遇到严重的,就去现场指导防治。”


△ 王嫩仙(右)在指导虫情测报灯的监测使用


不过,依靠人工监测和经验来判断病虫害,往往耗时费力。这种传统模式如何改进?为了提高林业保护的工作效率,一批智能型虫情测报灯在杭州各地“上岗”。虫情测报灯亮灯后,可以实现诱虫、杀虫、分装、识别等功能,自动完成虫子种类、数量等虫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对病虫虫情情况进行及时监测预警。“小小的测报灯,能给我们后续防治害虫工作提供科学的防控依据。”

防与不防的两难

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并不容易

今年5月份,有游客在西湖景区马儿山附近游玩时,发现山上有虫在吃树叶。“游客很热心的,反映到我们这里来了。”经查,原来是以木橑尺蠖为主的尺蛾类幼虫在香樟、枫香、白栎、麻栎等阔叶树上取食叶片。

考虑到虫口密度偏高,景区人流量大,且木橑尺蠖幼虫会倒挂在树上,抓附力不强,容易掉下来,产生了一定的扰民现象,林业部门进行了处理。

其实,在游客反映之前,当地林业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况了。为什么当时没有采取行动?这就要说到“森林医生”的工作难点了——如何科学地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王嫩仙告诉记者,如果是野外环境,也就是生态林,林中各生物是相互依赖和制约的,食物链比较稳定。一旦人为进行干预,就有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遇到这类情况,我们基本上会采用绿色防治手段,比如挂诱捕器、诱捕灯等,这类属于物理防治。另外,还有一种生物防治,比如用苏云金杆菌喷施。尽管已经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手段,但生物防治对生物多样性还是有些许影响,可能会导致天敌增多或减少。”

“不防,树死;过度防,影响生态系统。”所以,王嫩仙觉得森林病虫害在防治前,一定要经过科学的综合评估,根据虫种数量和虫口密度,采取合适的措施。“比如不属于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有虫密度不大,不要轻易去干预。”


△王嫩仙(中)在市级监测点指导监测工作


当然,这位游客的做法受到了王嫩仙的肯定。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所有人的积极参与。她呼吁,如果平时大家发现很多树叶被吃掉、树枝开始枯萎等异常情况的,可以及时上报给属地林业部门,“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位‘侦察兵’。万一确实是重要情况,我们就能及时处理了。”

还有不到3个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在杭州开幕。扎根林间的王嫩仙倍感自豪。她觉得,这次大会是杭州展示生态保护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窗口。“作为林业人,我对做好森林治理工作更有信心了。”

7月,马尾松毛虫第一代调查;8月,美国白蛾专项调查;10月,松材线虫病秋季疫情调查……王嫩仙的脚步从未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