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杭州虽地处江南水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低,每一滴水都十分珍贵。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杭州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大力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全社会节约用水。杭州林水发布推出“节水有道”专栏,进一步凝聚节水共识、培育节水理念、助力节水实践,促进节水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杭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建、管、智、测、创”五维协同为抓手,构建起覆盖设施建设、长效管护、数字赋能、精准计量、创新驱动的农业节水全链条体系。
近年来,通过实施农灌设施标准化改造、打造“四个一”数字化管理平台、研发3项节水专利技术,2024年杭州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13,相比2020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全年累计节水655万立方米,相当于半个西湖的蓄水量,为全国特大型城市农业节水增效提供了“杭州方案”。
构建现代化农水工程网络
坚持以农灌工程建设为基础,创新“五统一”建设模式,对全市2050座泵站机埠、堰坝水闸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其中,88座工程获评全省“五个一百”优质工程,斗口以上渠系水利用率提升至71.4%。在建德市,通过实施分层改造策略,按“拆除重建、更新升级、微整治”三类标准投入资金,既避免了“一刀切”,又精准补齐设施短板。在余杭区良渚片区,水利工程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当地以“水图腾”元素植入泵站设计的形式,打造“一泵站一故事”的文化IP,水利设施摇身一变,成为展示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
△ 余杭区水当中灌溉机埠
促进长效化管护运维
出台《杭州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破解“重建轻管”难题,构建“区级指导、镇街主导、多方参与”的物业化管护新格局。临平区崇贤街道引入第三方专业管护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补充管护资金缺口,使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桐庐县建立“水利+农业+财政+镇街”四方共管机制,形成“责任共担、协同发力”的管护格局,实现灌溉保障“零断档”。临平区南洋头泵站创新“水利工程+”模式,通过泵房与观景亭功能融合、开展水价改革科普展陈等措施,结合大运河郊野绿道建设,带动周边农文旅产业整体年收入增长100余万元,实现了管护与文旅的双赢。
△ 临平区南洋头泵站
打造智慧化节水平台
依托“数字经济第一城”优势,构建“四个一”数字化管理体系,整合水价改革、系数测算、灌区管理等三大应用场景,覆盖31个标准化样点灌区,智能测控系统让闸阀远程控制响应速度提升60%。萧山区试点的“农田灌溉水量控制装置”,将计量误差率压缩至3.5%,为精准灌溉决策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让“看天浇水”变为“按需灌溉”。2024年,全市布设渠首计量点43处、典型田块67个,覆盖全市2.8%有效灌溉面积,超过国家1%的标准;建立“日监测、周分析、月调度”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数字化精准调度实现节水增效,连续十年位居全省优秀水平。
△ 杭州市农村水利综合管理平台
健全科学化监测体系
严格遵循国家水利行业标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定技术导则》,组建8支专业技术团队,全年开展52次实地服务。采用“直接量测法”,新建量测设施180套,其中全自动集成设施99套,实现9个区县全覆盖。建立“建、管、测”三协同机制,联合农业、财政部门打通数据互通关键环节,确保灌溉用水数据“测得准、算得清、用得好”。富阳区通过智能土壤含水率测量仪,实现作物需水与灌溉供水的精准匹配,使水稻亩均节水达30立方米。全市农业用水计量覆盖率从2020年的75%提升至2024年的95%,为定额管理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建德市“测控监管”数字化样点灌区现场
创新协同化节水机制
及时修订杭州市地方标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管理规范》,建立“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观测管理-数据管理-信息化管理”全链条协同机制。技术上,研发“农田灌溉水量控制装置”等专利技术,获省水利厅科技成果认证。模式上,打造临平“水利+文旅+教育”融合发展样板,加强菜籽河东闸站实训基地、临平水利科普馆、南洋头泵站水价改革科普公园等联动,年接待研学团队100余批次,积极争创中小学生节水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责任压实、机制畅通、技术突破”三管齐下,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群众参与的节水新格局。
△ 临平区南洋头泵站水价改革科普园
下一步,杭州将持续深化“五维协同”机制,加快智慧灌区建设,力争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现新突破,为全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贡献更多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