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林水人的青春
像风穿过层层青山
长啸而来 呼啸而去
但我想说
假如 人是森林中的一棵树
那么生命就是年轮
林水人的青春就是年轮中最美丽的弧线
诚然 选择林水就是选择辛劳
无数个青春的背影
穿梭在田间地头 攀爬在茫茫林海
与江河湖海为伴 踏遍绿水青山
但幸好
林水人青春的汗水
换来了
绿野深处的鸟语蝉鸣和清澈丰盈的生命之源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1962年,塞罕坝黄沙漫天。党中央批示:在河北承德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场不见硝烟的抗击风沙保卫战拉开序幕。
一支由369人组成的年轻队伍走上高寒坝。他们靠着粗面杂粮和野菜,艰难地种下了1000棵树苗。但不足10%的成活率让每个人都倍受打击——塞罕坝我们还能救活你吗?初心如磐,使命在肩!120名党员再一次挺进马蹄坑。终于成活率达到了96.6%,所有人抱头痛哭——塞罕坝活了!
然而连续的自然灾害造成70万亩苗木旱死。但塞罕坝人没有被灾难击垮,他们一棵一棵地清理残木,一锹一锹地重新整地,终于让贫瘠的荒山都披上了绿色。60年来,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林场时说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用一片林促一方富
浙江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森林是我们的优势自然资源,但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杭州林业人该如何筑起“共富桥梁”,让一片林带富一方人呢?
通过吸引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上山入林,推动竹木加工、花卉苗木、木本粮油、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产业转型升级。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各类业态释放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成为富民增收的新亮点。
建德市李家镇积极盘活沉睡的油茶林,开展油茶林下中药套种,一条从试验、推广、示范到收购、加工和销售,以及林下观光游的产业正在形成,被当地人喻为“万亩林千户富”的林下经济共富项目正改变着李家人的明天。
在临安湍口,市林科院与当地山核桃合作社努力探寻“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统一服务”的增收之路,创设了测报一岗哨、防治一支队、施肥一张图、采收一张网、销售一平台、技术一堂课的“六个一”服务体系,解决了林农各类问题与困难,使林农更加省心省力,也让山核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近年来,杭州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实现了生态价值的功能转化,拓宽了“绿山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动医疗、养生、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变“砍树为看树”,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带动森林质量提升。同时,盘活了当地森林、土地、房产等资源,促进了山区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一代杭州林业人,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下,忠于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奋战在打造因林而美、因林而兴、因林而富、因林而文的新图景道路上,坚持科技强林、科技富民,用青春点染祖国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