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编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当水流翻过古老的堰坝,当江潮拍打鱼鳞石塘,当余晖映红运河水道,这些水文化遗产带着特定环境与时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时间的宝贵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动杭州水文化建设,杭州林水发布开设“水润杭城”水文化专栏。
“茶歌樵唱,激响晴波,红树青林,一川如画。”位于西湖区双浦镇灵山风情小镇的铜鉴湖,因其水明澈,清如铜镜而得名。本期,就让我们走进铜鉴湖,深入探索这片西湖“姊妹湖”的独特之处吧。
古韵悠长
历史上的铜鉴湖是与西湖比肩的“姊妹湖”,与西湖一样,由钱塘江冲击而成,原是钱塘江的一个港汊,三面环山,口窄内宽。在汉以前形成湖泊,湖面有数平方千米。
汉时有称铜鉴湖为明圣湖,宋更名为石湖,明清改为铜鉴湖,民间还称其为金牛湖,《水经注》《定乡小识》对该湖均有记载。
▲《定乡小识》([清]张道)
由于铜鉴湖风光旖旎,古时铜鉴湖畔又是杭州城通往富阳的必经之地,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杨万里、朱熹等都曾驻足于此。杨万里游湖埠里,宿于铜鉴湖之畔,作《晨炊泊杨村》:“沙步未多远,里名还异原。对江穿野店,各路入深村。秋水乘新汲,春芽煮不浑。舟中争上岸,竹里有清樽。”
▲铜鉴湖(刘柏良 摄)
“莼”香四溢
铜鉴湖是杭州历史上著名的莼菜产地。
民国《萧山县志稿》载:“杭州盛行莼菜,实则西湖所产无多,皆由萧山贩往。”近代《中国特产志》也说:“西湖莼菜,以湘湖、上泗为正宗。”上泗莼菜就产于铜鉴湖。
白居易曾与铜鉴湖边恩德寺高僧慧日禅师交好,移官于北国后,尚思铜鉴湖之莼鲈,“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以志念想。
风光重现
元明之后,铜鉴湖一带渐失往日繁盛景象,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湖面渐渐成为陆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铜鉴湖一带已经是“旱季取不到水,雨季排不出水”。至2017年初,铜鉴湖的湖面面积仅余120亩左右,不足鼎盛时期的二十分之一。
2019年,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正式开工,由铜鉴湖调蓄区及周边水闸、铜鉴湖隧洞、配水泵站等构成。现今,铜鉴湖湖面面积达1.35平方千米,恢复了昔日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的旖旎景象,成为山清水秀、水绕山转的乡野滨水公园。
▲铜鉴湖(刘柏良 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