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编者按:今年是浙江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周年。“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天目叠翠、江南净土”,满眼都是绿水青山间的幸福,绿色生态底色的背后,离不开“林长制”的加持赋能。
自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杭州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持续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有效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林长制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为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市林长办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林长制工作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各地先进工作经验,促进工作交流。让我们共同关注,杭州各区县(市)如何执笔林长制,描绘新图景。
群山如黛、碧水如蓝、万鸟翱翔……这是金秋时节的余杭,目之所及皆是美好。近年来,余杭坚持以“林长制”为总牵引,聚焦资源本底调查、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救助等重点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擘画出“全域美丽”的新画卷。
▲余杭南湖
摸清生态家底,守护自然瑰宝“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是《余杭区全面推行林长制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3年的外业调查、重点区域监测等工作,余杭区于2023年底完成《余杭区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余杭区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报告》。
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区划调整后野生动植物各类群保护方面的空白,也为余杭区及周边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苕溪鱲
此外,在深入调查与监测过程中,科研人员惊喜地发现了全球新物种“苕溪鱲”、浙江省兽类新纪录—侯氏猬、余杭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记录—白颈长尾雉。
截至目前,余杭区记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达2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达9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
着眼生态修复,构建和谐样本余杭区着眼动植物栖息地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生物链打造等重点要素,在区级总林长指导下,全力推进北湖、三白潭生态修复工程。
▲北湖印象
其中,北湖草荡综合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已顺利完成,栖息地生境修复70.5万平方米,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种。项目先后获评浙江省第一批观鸟胜地和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并入选国家第一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三白潭综合保护(生态修复)工程于2024年启动,计划至2026年完工,将围绕湿地本底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居环境提升,构建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样本。
成立救助中心,规范救助流程2023年12月,余杭区野生动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场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配备救助人员7人(含兽医1名),车辆2辆,另配有防护工具、救助工具、消杀装备、食物药物等。
▲工作人员救助“穿山甲”
▲救助成功的猫头鹰
同时,救助中心接入了110联动平台和“12345”市长热线,动物救助按规范科学记录、放生。截至目前,已救助263头(尾),其中白鹇、红隼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62头(尾),开展面向公众集中放生活动3次,平台群众满意度100%。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