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水润杭城⑦ | 湘湖:“九乡水仓”的历史沉浮

2024- 11- 06 09: 11 信息来源: 南排中心、《诗画杭州》 浏览次数:

编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当水流翻过古老的堰坝,当江潮拍打鱼鳞石塘,当余晖映红运河水道,这些水文化遗产带着特定环境与时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时间的宝贵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动杭州水文化建设,杭州林水发布开设“水润杭城”水文化专栏。“两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绿罗铺。”湘湖是杭州萧山境内的一个人工湖泊。作为浙江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山水秀丽,古迹遍布,李白、陆游、刘基等历代名人都曾在古湘湖一带留下诗文。本期,让我们走进湘湖,追寻这片水域上悠悠流转的历史。


湘湖-跨湖桥遗址附近远景-岳涛摄.jpg

▲湘湖(岳涛 摄)


“九乡水仓”应运而生

湘湖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三江交汇处的东侧,与西湖隔江相望,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古代湘湖周边有由化、夏孝、安养、长兴、新义、来苏、崇化、昭名、许贤九乡农田。这一地带地势低平,既濒临钱塘江,又位居浦阳江下游,故而频繁遭受洪涝灾害,再加上泥沙长期淤积、人口不断增加,一些湖泊被围垦填平,导致当地淡水资源短缺,农田灌溉用水也变得极度紧张。

直到北宋政和二年(1112),时任萧山知县的杨时率领民众开筑湘湖。根据毛奇龄《湘湖水利志》记载,当时“通计其田有三万七千零二亩,统以为湖”。那时的湘湖周长40余公里,湖面面积达37002亩,比今天的湘湖还要大4倍左右,湖水可以灌溉周边九个乡的农田146868亩,自此湘湖有了“九乡水仓”之称,也成为了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盛衰之变

湘湖筑成,周边九乡农田大获其利。然而自成湖起,就不断有私占湖田、蚕食湖面之事发生,围绕着保湖、废湖、开垦、禁垦,一直纷争不断,从北宋至民国,800年间未尝中辍。

在杨时离开萧山的四十多年后,针对湘湖水灌溉问题,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矛盾突出,经常发生诉讼、械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萧山县丞赵善济制定《均水法》作为湘湖的灌溉制度。

但时间一长,老矛盾又重新产生,为此,淳熙九年(1182),当时的县令顾冲对《均水法》进行修订,制定了《湘湖均水利约束记》,明确了各乡的用水权利。南宋嘉定六年(1213),郭渊明任萧山知县,他加固了湘湖堤塘,疏浚湖底,同时为湘湖管理定例,明确了山脚与湖体之间土色的界线。这样一来,湘湖灌溉秩序井然,灌水区域和谐。

自明代中期始,由于湘湖灌溉土地面积不断缩减,导致湘湖蓄水多余,加上闸口淤塞、堤桥任意建造、填湖置窑等问题日益叠加,湘湖逐渐由盛转衰。

直至民国,湘湖灌溉价值慢慢弱化,湖面不断缩小而至湮废。1966年,湘湖面积仅存3040亩,到20世纪80年代,仅存1460亩。湘湖成为了一个残留的河流型湖泊,基本变成了两条宽三五十米的河道。


民国十六年湘湖图.jpg

▲民国十六年湘湖图(民国《萧山县志稿》)


湘湖风光再现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高度重视湘湖的保护与开发,历经几百年沧桑的湘湖迎来了新的转机。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湘湖建设规划进入议程。经于2006、2011、2016年完工的三期综合保护与开发工程,湘湖湖面扩大到6.1平方千米,基本上恢复了古湘湖“开而荡”葫芦状的历史形态。

如今的湘湖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已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楼、跨湖桥等五大景区,有湘堤卧波、湘浦观鱼、忆杨思贤、绿岛掬星、湖心云影、城山怀古、湖桥拾梦、越堤夕照、纤道古风、越楼品茗、跨湖问史等数十个景点,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


鸟瞰湘湖.jpg

▲鸟瞰湘湖(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