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编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当水流翻过古老的堰坝,当江潮拍打鱼鳞石塘,当余晖映红运河水道,这些水文化遗产带着特定环境与时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时间的宝贵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动杭州水文化建设,杭州林水发布开设“水润杭城”水文化专栏。
作为杭州市区古河道,贴沙河也称城外运河、里沙河、外沙河、后沙河,时至今日,依然是杭州备用饮用水水源。本期,让我们走进贴沙河,探寻古河道的历史变迁。
凿河引江水入城
贴沙河开凿于唐咸通二年(861),原起点在三廊庙的浙江闸,通钱塘江;历千余年变迁,如今则南起凤山门直河头贴新闸,北至艮山闸,全长6.3千米。
▲贴沙河体育场路高架段(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
杭州凿河引钱塘江水入城的历史由来已久。唐景龙四年(710),沙岸北涨,州司马李珣(一说宋璟)开挖沙河。北宋熙宁五年(1072),苏轼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作《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中便有对贴沙河的描写:“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呼笑语中。”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张士诚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筑城东扩三里,贴沙河成为东城墙下的护城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土不断淤积,贴沙河逐渐被填埋成平地。直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汪大受至杭州专责疏浚贴沙河,浚除湮淤,清理侵占河道,全面恢复运河原貌,舟行畅通,商贾称便。
▲贴沙河拱墅段(刘柏良 摄)
在明清两代,贴沙河依然与钱塘江相连,东穿城而入,其车站设于清泰门内(即城站),为此还拆除了部分城门及城墙,使得贴沙河河道得以在市区内显露。然而,到了清末时期,由于江岸地势变化,浙江闸被废弃,起点处河道遂湮。1984年,随着南星桥立交桥的修建,肖公桥以南尚剩河段不再与北段相通。
古河道焕发新生
清末以来,贴沙河全河不通舟楫,故水质清澈,自然环境良好。旧时杭城自唐代李泌凿六井开阴窦(暗渠),引西湖水入井后,市民一直以井水作为主要的饮用水源。但随着人口增加,市区水井水质不断下降,影响百姓生活。
1928年,当时的杭州地方政府决定建造杭州自来水厂,成立了自来水筹备委员会,并任命商贾王竹斋具体负责工程设计和经费筹划工作。
王竹斋亲率工程技术人员选定清泰门外贴沙河河水及周浦钱塘江水作水源,于1931年8月15日建成杭州第一座自来水厂——清泰自来水厂,并取得了民国政府卫生部第一号自来水许可证。
▲民国政府卫生部第一号自来水许可证(杭州市水务集团提供)
自来水厂建成后,贴沙河成为水源保护区。1996年起,政府对贴沙河实施全面整治,沿岸逐渐建成候潮公园、金衙庄公园、青年公园和城东公园等公园。2018年,贴沙河被评为市级“美丽河道”,2020年又成为省级“美丽河道”。
时至今日,千年贴沙河依然是杭州备用饮用水水源。
从庆春门城楼上眺望,贴沙河碧波粼粼,两岸杨柳依依,绿道延绵如画;入夜“灯火沙河”又是另一番美景,成了杭州城东的颜值担当。
▲贴沙河古庆春门段(刘柏良 摄)
“千年城河、亘古记忆,悠悠绿道、沙河古韵”,行走在贴沙河畔,杭城浓厚的历史底蕴也随着河岸清风涌入心田。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