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2023年,建德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紧抓全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契机,充分发挥市域山水资源优势,跳出水利谋,融入大局干,着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展现水利担当。
一、治水惠民,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心头
一是安澜筑堤提标准。聚焦提升流域防洪安全网,深入田间地头听取周边群众诉求,厘清不同河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精准施策开展全市农村水系综合治理,总治理河长84.7公里,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防风险,保障农村防洪排涝安全。累计已有15.75 万人、14.62万亩农田受益,切实将“水系连通 ”连到群众心坎上。
二是多措并施净水质。 围绕“控、治、建、管”,停下生产线、打造风景线,拆掉危违破、塑造新空间,给江水、河流“让路”,给森林、田园“美颜”,努力治出水清岸美的新成效,全域河湖水质持续提升,Ⅰ、Ⅱ类水体占比98%以上,新安江水库生态流量保障率达100% ,最严格水资源考核连续3年获杭州市政府考核优秀,三次获得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连续九年获全省水利综合考核优秀。
三是城乡同治靓风貌。以“建德至善、大美至简”为主题,编制城乡风貌规范体系,持之以恒打好治水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专项行动组合拳,推动村庄、田园、河湖建设协调互促。全省首批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获评优秀,累计建成省级“美丽河湖”14条、水美乡镇16个,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三江汇流县域风貌区创建成为省级风貌样板区。
二、亲水乐民,打造水景平台、戏水舞台
一是连点成线建亲水长廊。聚力打造亲水平台,以水为媒、串点成线,建成三江两岸·建德绿道18公里、17℃新安江绿道3.5公里、“十里寿昌江 ”生态休闲绿道15公里,打通人水阻隔,建成数条沿江亲水便民长廊。融合水文化传承、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功能,建成大洋镇下马湖、杨村桥镇十里埠湿地等28处亲水便民节点,为水美乡村建设画龙点睛,进一步丰富群众休憩游玩场所,创造更多亲水空间。
二是织线成面造惠民地带。以农村河湖水网为抓手,牢牢把握水美乡村碧水脉,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总体要求,在恢复农村河湖功能、修复河湖空间形态、提升河湖水环境的同时深入挖掘建筑遗存、民俗文化和特色产品。充分利用水质、水温、水景、水能四大优势,推进“水主体养生养老 ”“运动休闲 ”“大型水主体旅游综合体 ”发展,紧密结合严州文化,将池塘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三是叠面成体筑乐游水域。系统谋划构建“一轴十带百脉千 塘(库)”全域幸福河湖体系,着力建成“平安、健康、宜居、文化、富民、和谐”的现代化幸福河湖。加快推进“三江”治理提升工程建设,总投资8.15亿元,力争补齐防洪薄弱短板,打通“三江”两岸滨水绿道;以“文教清渚溪、野逸胥溪、水靓后源溪、香野寿昌江”四条中小河流为带,完成年度河道治理长度77公里,串联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全面构建农村水系连通生态体系,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水景观。
三、兴水富民,厚植产业底色、共富成色
一是深耕细作,产业发展走深走实。始终坚持产业主导,用好建德市优质水生态、水资源优势,做好以水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文章,打通“因美而富”的转化路径,打造以农夫山泉、青岛啤酒为代表的“世界级水产业基地”,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切实为共同富裕注入全新动能。
二是深度融合,构建互惠互促模式。聚焦水利工程建设,破解乡村产业发展困境,充分带动涉水工农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地域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如加快下涯镇下涯村坑塘水系改造,深化“摄影小镇醉美湿地 ”金名片;改善三都镇九姓渔村水环境,将水产业、渔产业、九姓渔民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三是深挖富矿,推动水岸同治共赢。依托河湖生态资源,高标准开发“诗路文化·三江两岸 ”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创建国家4A级景区5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2个。以水系治理撬动千年古镇梅城脱胎换骨,打造“十里寿昌江 ”等共同富裕基本单位,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市 239 个村(涉农社区)实现“8050”全覆盖。成功举办17℃新安江夏日冬泳挑战赛、新安江马拉松等赛事活动,2023年共接待游客618.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3亿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