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自古以来,萧山区新塘街道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河道交叉纵横。悠悠的河水之上,形态各异的古桥成了新塘人文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一座座古桥的修缮保护、一个个点位的文物记忆,串联起新塘的历史与未来。
溯源:第一座戴家桥
戴家桥古桥,是新塘街道新丰村十间楼自然村这段古横河上三座戴家桥中的第一座(从时间上排序),位于新塘街道十间楼自然村西部,南北向跨越里自横河之上,是新塘街道众多古桥当中长度最长的一座古石桥,其旁边还有一座古凉亭——螺峰亭。戴家桥及螺峰亭于1999年被萧山市公布为文物保护点,2004年被杭州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明贾原善《大螺山》诗云:“云深野寺少人过,一曲清江抱翠螺。载酒重寻旧游处,古藤寒桧夕阳多”。那时,不仅是西小江与大螺山的组合形成了特佳风景,在戴家桥这里,宽阔的横河和广袤的田野农舍映衬着螺山,螺山的峰顶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也另有一番别致的风光。如今,大螺山层林叠翠,西小江则在“五水共治”中经萧绍两地共治共管,焕发了新的生机,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曲清江抱翠螺”,清丽的景象依旧再现。
发展:第二座戴家桥
第二座戴家桥建成于1998年6月,东距第一座戴家桥约85米,为长59米,宽5.5米的四墩五跨钢筋混凝土梁桥。第二座戴家桥是当时城厢镇十间楼村在镇政府和新塘办事处的支持下,以单位捐款和个人捐款相结合的筹资形式建设完成的。这座公路桥建成以后,使十间楼等村的行车道路接通了当时新塘的主要公路新螺路和新塘的行政中心,结束了十间楼村不通公路的历史,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建桥“纪念碑”(捐款碑)仍立在这座桥上。
腾飞:第三座戴家桥
第三座戴家桥与东面的第二座戴家桥之间的平均距离约15米,桥总长约70米,宽15米,为三墩四跨钢筋混凝土梁桥。这座桥梁,是萧山区新塘街道办事处为在里自横河北岸这片较大域内建立羽绒工业园区,由新塘街道办事处所属萧山羽绒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建造。
当时,新塘街道的羽绒工业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浪潮的促进下迅猛发展。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第二座戴家桥因质量、宽度、位置等原因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仅过了不到六年时间,就被园区道路东康路的配套工程——第三座戴家桥所替代。在作为经济发展先锋的公路交通基础建设引领下,新塘街道于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首次超百亿。
戴家桥畔的新丰村,2005年由十间楼村和西河沈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近1平方公里。2023年拥有户籍人口1600余人、暂住人口3000余人。新塘街道最强企业、全国民企500强柳桥集团,和规上工业企业明佳羽绒、力维家纺、聚鑫纺织等规上工业企业位于境内。多年来,新丰村村容面貌和各项民生福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在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村集体净资产从2005年的34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1034万元,增长了32倍。2021年新丰村在全街道第一个通过萧山区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综合验收,成为全街道和区级样板。第一个成立新塘乡贤联谊会村级分会,又率先成立新乡贤联谊会共富基金。2023年,新丰村现代社区(未来乡村)创建,通过区级验收,同年新丰村被中共浙江省委命名为“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社区)”。近期,新丰村上榜2023年度萧山区第一批数字乡村样板村名单。
属于钱塘江流域的里自横河正默默见证着新塘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步向前。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