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德胜坝翻水站:六十载春秋 守护上塘河

2024- 07- 24 14: 54 信息来源: 河道与农水中心 浏览次数:

一条古河就是一部史书,奔流不息的河水像文字在跳跃,任由后人品读。那河上一座座坝与桥,又似突现在文字中的标题,分外引人注目。在京杭大运河湖墅段东岸与德胜河的交汇处,坐落着看似低调却有着60年历史的德胜坝翻水站。

前身:“三塘五坝”之德胜坝(1963年之前)

——拦截上塘河水,起到灌溉和防洪抗旱的作用

杭州有句老话——翻坝过塘。旧时,北来的船只无法从大运河直达杭州城里,必须经“三塘五坝”才能进入。所谓“三塘”,即由城出关在清河闸过坝,谓之下塘河;由关进城在德胜坝过塘,谓之上塘河;由新河坝进城在陡门过塘,谓之子塘河。所谓“五坝”,即艮山门外的会安坝,武林门外陆家场的猪圈坝,德胜桥北的德胜坝,德胜桥东的石灰坝和米市巷西的新河坝。德胜坝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高水位的上塘河水全部流入运河,在此筑坝拦截,起到了灌溉和防洪抗旱的作用。老底子航运则靠的是人拉牛拖,通过人力或者牛力转动木制的绞盘,把船只从坝的一边拉到另一边。所以有“翻坝过塘”一说。


图片1.png

▲上个世纪的老德胜坝,纤夫拖船翻坝


几百年来,武林门外的德胜坝码头一直是京杭大运河货船行进的终点。不管什么船,到德胜坝前都要停下,先卸货,大船停靠或折返,再换成小船翻坝进城。

兴建:上塘河灌区灌溉骨干工程(1964年-2000年)

——杭州四大重点机电排灌站之一,市区首座中型泵站

1963年,上塘河灌区有耕地30.28万亩,是以种植棉麻、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地区,流域为钱塘江冲积平原,平时无地表径流补给。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城乡用水日增,缺少水源的问题日益突出。杭州市林业水利局负责兴建德胜坝翻水站,泵站的建设列为1963年度国家计划重点工程项目。泵站装机5台,单机功率260千瓦,平均扬程2.5米,设计提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为杭州市区第一座中型泵站。


图片2.png

▲重建前的老德胜坝翻水站


1964年7月20日,德胜坝翻水站建成投入运行。作为上塘河灌区的骨干提水工程,德胜坝翻水站运行至1971年,年平均运行2400余台时,年补充水源2600万立方米,直接保障了上塘河水系农田灌溉用水和农业丰收,有效解决上下游因水量分配产生的一些水事纠纷。尤其是1967年,夏秋连旱127天,德胜坝翻水站自7月17日起,连续开机76天,引运河水入上塘河以灌农田,为农业灌溉提供保障。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上塘河灌区陆续建成从运河、钱塘江补充水源的翻水站、排灌站十余座,德胜坝翻水站运行时长大幅减少。

重建:上塘河生态配水骨干泵站(2001年-至今)

——上塘河流域配水骨干提水工程,为改善杭州城区水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杭州城市化推进,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工程也承担起了新任务,发挥出新作用。自2001年起,德胜坝翻水站成为上塘河流域配水的骨干提水站,并于2012年8月完成原址重建。为融入到运河历史文化景观中,泵站采用了地下式潜水泵站,设计流量16.5立方米每秒。至2024年6月,累计开机运行10.6万台时,共翻水20.9亿立方米。


图片3(1).png

▲重建后的德胜坝翻水站


工程的持续运行加快了上塘河水体流动,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如今的上塘河网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以上,沿岸芳草萋萋,垂柳成荫,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为不断适应杭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跟上杭州勇立潮头的脚步,德胜坝翻水站标准化运行管理水平也进入了更高维度。2017年5月起,实施物业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2017年9月,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并在后续管理中,不断深化水利工程“三化改革”,提升安全管护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2023年获评杭州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精品工程。

60年来,德胜坝翻水站历经德胜坝翻水站、上塘河河道管理站、杭州市城郊河道管理处、杭州市河道管理总站和现在的杭州市河道与农村水利管理服务中心等多家管理单位。一代代水利人赓续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严字当头的作风,秉持科学进取的态度,培养造就了一批能打硬仗的水利队伍,引领工程从建设、改造到管理,始终处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农田灌溉宗旨,到现在的生态配水目标,每一阶段都坚守岗位,每个时代都确保工程效益,在治水管水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

德胜坝翻水站在运河畔默默守护上塘河,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管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都将生化成源源不断向上的动力。德胜坝翻水站以缓缓清流为城市注入活力,并将再一次见证杭州蜕变为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文明城市典范。

作者: 河道与农水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