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当水流翻过古老的堰坝,当江潮拍打鱼鳞石塘,当余晖映红运河水道,这些水文化遗产带着特定环境与时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时间的宝贵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动杭州水文化建设,杭州林水发布开设“水润杭城”水文化专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值此教师节之际,让我们一起跟随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走近瀛山书院那充满哲理与诗意的“半亩方塘”。
瀛山之麓,浸润千载斯文
半亩方塘位于杭州市淳安县姜家镇郭村瀛山之麓,是瀛山书院的泮池。其开凿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最初由淳安人詹安在建造双桂书堂时所建。到了南宋淳熙二年(1175),詹安的曾孙詹骙在殿试中位列第一(状元),于是以“益瀛”之意,将双桂堂更名为瀛山书院。
明万历三十年(1602),《瀛山志略》对方塘描述为:“方塘,在瀛山下,地僻静可以涤俗,即朱子题诗处也。”现在的方塘虽几经疏浚修砌,但边沿的位置一直遵循原迹,实际边长是18米×18.2米,面327.6平方米,因面积近半亩,故有“半亩方塘”之称。
清泉长流,历史的见证者
南宋乾道七年(1171),朱熹应赋闲在家的詹仪之邀请,与几位理学大家一同前往双桂书堂讲学论道。在这片宁静之地,朱熹与詹仪之在马凹里半亩方塘边的方塘亭内共同研究“格物致知”之学。闲暇之余,朱熹看到天空云起云落,从源头村潺潺而来的泉水,不断地注入方塘内,触景生情,临流而赋,留下了著名的《题方塘》(又名《观书有感》)诗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深刻理解。
修缮重生,文化的传承
离半亩方塘不远处有一山涧,方塘由此涧引水,这条山涧源自几千米外叫作 “源头”的小山村。据志书记载,瀛山书院曾经颇具规模,明隆庆年间(1567— 1572)修复以来,一直办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后逐年荒废。2019年, 淳安县政府在遗址上重新修复了瀛山书院,半亩方塘遗址也得到了修砌保护。2022年,半亩方塘被编入杭州出版社出版的《浙水遗韵:诗画杭州》一书中。2023年,半亩方塘被列入浙江首批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
如今,半亩方塘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也是淳安县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