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水润杭城④ | 西溪湿地:千年文明积淀,“杭城之肾”的发展与蝶变

2024- 09- 26 09: 28 信息来源: 南排中心、《诗画杭州》 浏览次数:

编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当水流翻过古老的堰坝,当江潮拍打鱼鳞石塘,当余晖映红运河水道,这些水文化遗产带着特定环境与时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时间的宝贵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动杭州水文化建设,杭州林水发布开设“水润杭城”水文化专栏。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湿地见证了千百年来人类活动和生态过程的交互作用,也见证了湿地和城市共生共荣的历程。本期让我们走进西溪湿地,一探究竟。

自然与人文融合,共绘千年画卷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区交界处,距西湖不到5千米,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杭城之肾”,2009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获得了“国家5A级景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等荣誉。


IMG_1370.JPG


西溪湿地是在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为干预下,逐步形成的。其历史发展可以概括为东汉形成、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21世纪复兴。


IMG_1371.JPG


东汉时,余杭县令陈浑筑塘围湖,兴修水利,遂成良田美池千顷,为西溪一带湿地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相传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眷念西溪美景,遂有“西溪且留下”的佳话。明清时期,西溪地域的农耕、渔业等进一步发展,“秋雪八景”“曲水八景”等自然景观声名鹊起,名士高僧云集于此,兴建寺院别业,隐逸文化兴盛一时。民国初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溪湿地还较完整地保存着湿地功能,但在民国中晚期后的近百年中,由于战争、动乱、过度人为干预和缺乏严格保护,西溪湿地日渐衰微,昔日繁华不再。直到21世纪,这片湿地终于等来了蝶变的日子。

注重湿地保护,迎来“改头换面”

2003年9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支持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4000多户原住民就近拆迁安置后,西溪湿地开始了“改头换面”。


327438e4e9265ba378380705f5d872e7(1).jpg


2005年 5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开园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杭州市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


ee31a0591ab3bca55fd1ae91e85064b8.JPG


于是,2006年、2008年,西溪湿地先后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在生态方面下了更大功夫:2007年,杭州市实施了引水入城工程,把钱塘江水引到西溪,让西溪的水“活”起来;2009年7月7日,西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为西溪湿地永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016年,西湖区又建成了东穆坞沉砂池工程,钱塘江的水通过净化处理后再流入西溪,进一步提升了湿地的水质;2020年,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正式实施......

独辟蹊径开创新模式

既不是偏重风景旅游效益的“风景旅游区”,也不是绝对封育保护的“湿地保护区”,西溪湿地独辟蹊径,开创了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国家湿地公园”,即根据西溪湿地的实际,寻找一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点”,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依托湿地资源禀赋,合理开发利用,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使之成为了展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杭州加大对民宿、艺术、科技等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打造西溪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地标,吸引了余华、朱德庸、赖声川等名人入驻,使西溪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创意策源地。


d622762e46456b464ff0b6849a8fbd88.JPG


西溪湿地还种植了大片梅花与荻芦,打造出了“三堤十景”,结合当地传统,开发了“探梅节”“花朝节”“龙舟节”“火柿节”“听芦节”“干塘节”等特色民俗节庆活动,推出了特色生态旅游项目产品渔夫之旅、向晚游等。


02de11f19d12a7f844b7d4d832752cbf.PNG


西溪湿地充分发挥宣教功能,已连续6年开展“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品牌特色科普活动,常态化开展飞羽寻踪、水质监测等科普研学课程,打造了生动有趣的湿地自然教育课堂。“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湿地见证了千百年来人类活动和生态过程的交互作用,也见证了湿地和城市共生共荣的历程。今天,它仍然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杭州人的精神家园。

作者: 南排中心、《诗画杭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