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编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当水流翻过古老的堰坝,当江潮拍打鱼鳞石塘,当余晖映红运河水道,这些水文化遗产带着特定环境与时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时间的宝贵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动杭州水文化建设,杭州林水发布开设“水润杭城”水文化专栏。
东苕溪上游临安境内,山高流急,河水暴涨暴落,而下游余杭、德清河段地势平缓,极易形成洪灾。为防洪减灾,除修建西险大塘外,自汉唐创置余杭南、北湖蓄滞洪工程,历代经营,留下了不朽的治水诗篇。本期,让我们走进余杭南、北湖,循着跨越千年的治水记忆,感受水利的智慧传承。
▲南湖(伍宗保 摄)
南湖滞洪区,因位于老余杭县府的西南部而得名。清潘瑗《南湖水利论》云:“后汉熹平二年,县令陈公浑分杀苕溪之水,保障三郡,因辟南湖。中筑界塘,西为南上湖,周围三十二里。东为南下湖,周围三十四里。俾溪水得有留蓄,而势稍减,入龙舌嘴,出石门桥,以潴于湖。”熹平二年,即公元173年。
南湖开辟迄今已近2000年,其间历经变迁。初开辟时的南湖,总面积有1.37万亩。后来,因为历代占湖垦田,面积不断缩小。截至目前,南上湖早已不存,南下湖几经疏浚,得以保留,在承担滞洪功能的同时,成为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其间,历代余杭县令,皆重视南湖治理,不敢有所疏忽。特别是陈浑、归珧、杨时三人,有“创于汉之陈浑,复于唐之归珧,守于宋之杨时”之说。明代在南湖东南面曾建有一座三贤祠,以颂三人之功。
▲建于1953年的南湖分洪工程(余杭区东苕溪水利工程运管中心提供)
南湖滞洪区主要附属水利设施包括南湖石门涵、燕子窝涵洞遗址和南湖老滚坝等。石门涵位于余杭街道石门桥,是汉代开辟南湖时蓄泄南苕溪洪水的进水处,因其以石条筑门进水得名,现已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南湖分洪闸;燕子窝涵洞遗址位于南湖东围堤,是引湖水泄灌木竹河、南渠河的水利设施,东汉年间陈浑所建,现已封堵;五亩塍滚坝位于南湖东围堤之东南角,是南湖的泄洪设施,1953年,已将原滚坝用土加高为堤塘,在其西侧新建南湖泄水闸取代其功能。
▲北湖(伍宗保 摄)
北湖同为东苕溪两大滞洪区之一,界于东、中、北苕溪汇流的三角地带,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北湖塘,高一丈,广二丈五尺,源出诸山……以其在县北,故名北湖。”
北湖滞洪区开辟至今的1000多年间,同样历经变迁。据丁小帆《北湖图注》上的湖界推算,初建时的北湖面积有4.8万余亩。宋元以后,未加清理,“淤积情形较甚南湖”。至1949年,北湖草荡尚存8000亩。之后,经多次湖区围垦整治、湖堤加固加高、分洪闸重建改建,现有设计滞洪库容2050万立方米,主要附属水利设施有北湖分洪闸、庄村分洪闸等。
▲北湖湿地(康健 摄)
在瓶窑镇南山村文化礼堂,还有一块“余杭县北湖界址第一段地形略图碑”,系民国十三年(1924)由清理余杭北湖界址委员会立的一块北湖界碑,保存完整、字迹清晰,且图文并茂,是余杭区目前已知唯一一块地形图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