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编者按:每一棵古树、每一株名木都是一部绿色的史书,它们扎根土地,静观山河变迁,用年轮书写着岁月的故事。为守护这些绿色瑰宝,传承古树名木的历史记忆,杭州林水发布推出“时光树语”专栏,深入杭州山水间的古树名木,探寻年轮中沉淀的文明印记。
点击播放视频
郁郁葱葱的春天,杭州城北的一棵树在这个季节悄然“火”了,不仅朋友圈刷屏、有博主在各平台晒出打卡照,还有橙友在橙友圈发帖分享,据说因为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明朝那棵树”……
这棵树并不在景区,也没有什么显眼的标记牌之类的,只是静静地站在路边,默默守着村庄,守着苕溪边的风雨流转。我们也决定去一睹真容。
导航“瓶窑镇宋家头”,到瓶窑后沿着前程路继续一直往西,抵达苕溪南路后再向南前进几百米,远远便能望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这便是走红的“明朝那棵树”。
蓝天下,它像是一位静默的守望者,伫立在天地之间,枝丫舒展如伞盖,斑驳树干需五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
走近看,树上挂有“浙江古树名木”牌子,上面写着树龄为565年,但挂牌时间是在2018年。也就是说,今年,它已经572岁了。
“我们从小就在树下玩耍,但说起这棵香樟的来历,真没人说得清楚,都是明朝的事了。”找到崇化村党委书记王林富,请他给我们说说这棵树。
在合并成崇化村之前,古香樟树在的村叫“柏树庙村”。
“原来我们村叫柏树村,后来修了个庙,便被人称为‘柏树庙村’。我们推测之前应该有棵比古香樟更老的树,不然肯定就叫‘香樟村’了。”62岁的原柏树庙村村长宋水洪说。
在村民眼里,这棵香樟一直是村子的一部分。
“小时候它底下还有个大洞,人都能钻进去,后来树长大了,底下的洞就被升高的土掩住了。”宋水洪边说边指着树脚,“你看现在地面都比原来高了一米多。”
这棵香樟不仅年纪大,生命力也异常顽强。“它经历过两次生死关头,一次是1976年大寒潮,当时周围的树几乎都冻死了,它也死了一大半,但后来竟然自己‘复活’了。”
还有一次,是1998年。“它内部是空心的,那年不知为何忽然着火了,像烟囱一样往外冒烟。多亏消防及时赶来堵住洞口,才扑灭了火。结果你看,它又活了下来。”
说话间,宋水洪掏出了一把卷尺,“大家都习惯了这棵树香樟树的存在,对它的了解还真的不多,连到底多粗都不太清楚,我今天特意来量量。”
他一边说,一边和几位村民一起忙活起来,有人扶尺子,有人做标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热闹闹地围着这位“古老的朋友”。最终测得这棵香樟树的“胸围”为6.3米。
根据余杭区林水局的统计,整个东苕溪沿岸现存堤塘古树共23株,其中瓶窑有3棵。
翻检古籍,可以找到它的“前世”:据《苕溪运河志》记载,香樟植于明景泰年间(约1453年)。当时东苕溪多有水患,为了护堤固岸,当地百姓选种香樟等根系发达的树种,遍植塘堤。或许,这棵香樟,便是彼时“以树护水”的产物。
这棵香樟不仅仅是树,它的年轮里,刻着的是余杭百年治水的轨迹。
从东汉陈浑开凿西险大塘引水入苕溪,到唐宋年间不断加固堤坝,再到1949年后,余杭不仅对大塘坝体进行多次整修加固,还创造了“百米一人”的巡塘制度,再到如今汛期的智慧防控体系……古香樟见证了苕溪的每一次变迁。
今年4月,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防洪标准将从百年一遇提升到二百年一遇。
“我记得这棵树前些年还没这么旺盛,近两年环境越来越好,它也越长越精神。这次忽然走红,我们有些意外,但它有历史,是穿越五百多年的时代见证者,受到大家的关注也不奇怪。”宋水洪抬头望着树冠,“这儿也一直是我们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欢迎大家来看看这棵明朝的树,也顺便来苕溪边走走,看看这座与自然共生的村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