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编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当水流翻过古老的堰坝,当江潮拍打鱼鳞石塘,当余晖映红运河水道,这些水文化遗产带着特定环境与时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时间的宝贵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动杭州水文化建设,杭州林水发布开设“水润杭城”水文化专栏。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人工湖,始建于唐朝,承载着灌溉农田的民生之盼,也积淀了“寿昌八景”的诗意栖居。历代以来几经疏浚,这座曾经“沙淤石积”的古湖,终于在新时代的治水智慧中焕发新生,化作连通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的灵动水街。本期,让我们走进寿昌西湖,找寻记忆中的风景。
“天下西湖三十六,寿昌西湖占其一”,寿昌古镇因西湖而享有美誉。寿昌西湖位于建德市寿昌镇西湖社区,绕湖一周约1100米,面积约5500平方米。
▲寿昌西湖夜景(张霞萍 摄)
据记载,唐景福二年(893),寿昌县令戴筠开辟西湖,集新亭畈之水于湖中,筑暗沟五百丈贯穿街市,引湖水出东门,城东千余亩农田得以灌溉。另建桥横跨西湖,称西湖桥(又称会通桥),方便行人。寿昌西湖虽几度疏浚,但至清末已淤塞不堪,乡绅叶诰书不胜感慨:“西湖垂钓少渔翁,傍晚斜阳映水红。何日筹资疏浚后,沙淤石积一时空。”民国二十三年(1934),寿昌遭遇大旱,县长李馀发动民众以工代赈,疏浚西湖,用以蓄水灌溉农田。湖中建六角亭,名冰心亭,并亲题楹联:“近水一泓开镜奁;平畴千顷喜桑麻。”后西湖逐渐淤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次疏浚西湖。近年来,寿昌镇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对西湖开展了一次彻底整治,全线疏通改造西湖水系,西湖水街沿线被打造成富含地域文化特征的寿昌风景,人们记忆中的“西湖晚钓”“石桥夜月”等“寿昌八景”得以重现。
如今,湖畔石堤坚固,湖沿垂柳依依,湖中荷叶田田,亭台楼榭,古意盎然。寿昌西湖不仅恢复旧观,而且添新景象,成为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水街。
西湖水街,缓缓流淌过山川风月,守护着一方水土,静静诉说着悠长的岁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