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闲林水库水下“居民”大揭秘

2025- 05- 27 16: 04 信息来源: 水库中心 浏览次数:

5月22日

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今年的主题是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创和美永续之路

1.jpg


让我们一起“深入”闲林水库

开启一场

探索水下生物多样性的奇妙之旅吧!

根据最新调查记录,闲林水库鱼类共记录8科19属19种。其中哪些属于优势鱼类呢?一起来看看~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又称白鲢或浮头,体型细长略扁,腹部有明显的棱。头较大,嘴巴位于前端,口裂较宽。无须。眼睛位于头部侧面下方。鳃耙细密,用于滤食。背鳍短,无硬刺,位置偏后。胸鳍较长,雄性成熟时鳍条外缘有骨质尖刺。腹鳍较短。尾鳍深分叉。

2.jpg

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又称花鲢或胖头鱼,最显著的特点是头部巨大,长度甚至超过体高。身体侧扁,腹部有棱。口大,向上倾斜。无须。眼睛位于头部下方。鳃耙细密但不相连,用于滤食。背鳍短,无硬刺,位置偏后。胸鳍大且长,雄性成熟时鳍条外缘有细齿。腹鳍短小。尾鳍深分叉。

3.jpg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又称黄尾巴,是体型侧扁细长的鱼类,头部相对较小,口位于下方,且没有须。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其背鳍最后的不分枝鳍条硬化成粗壮的硬刺,但末端仍保持柔软。银鲴的体色以银白色为主,背部呈现黄褐色或灰黄褐色,各鳍则带有淡黄色或浅灰色。它们的鳞片较大,侧线略微呈弧形。

4.jpg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因其口向上翘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体型细长,侧扁,背部呈青灰色,腹部银白色。最显著的特征是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突出且向上翘起。吻尖,眼大。鳞片细小。尾鳍深叉形。 常见个体体长约20-40厘米,但最大个体可以长得更大,体重可达数公斤,是鲌属鱼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的中上层,尤其喜欢在水流较缓、水质清澈的开阔水域。

5.jpg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i),俗称桂花鱼、嘴爪等。它体型较高而侧扁,通常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带有不规则暗斑,是典型的肉食性伏击捕食者,以小鱼虾为食,喜栖于水质清澈、多隐蔽物的缓流或静水环境。作为鳜属的重要成员,大眼鳜肉质细嫩鲜美,经济价值较高,是重要的渔业及水产养殖品种,其野生种群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关注。

6.jpg

调查筑基:绘就水生态蓝图

自2019年起,闲林水库持续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对水库内饵料生物、鱼类种类及分布数量开展动态调查,分析闲林水库水生生物分布现状,探索建立适合的水生态系统,为水库水环境提供研究基础及长远规划。

闲林水库的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水以上,春季透光深度可达近7米。凭借优质的水源,水库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30余种浮游植物构成生态屏障;20余种的浮游动物实时监测水质变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占比超80%,能够有效控制藻类。

浮游生物:构建水质“预警网”

蓝藻、绿藻、硅藻等30余种浮游植物,堪称水库中的最勤劳的“微观哨兵”,比如蓝藻家族中的“泽丝藻”,能反映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而“桡足类无节幼体”“球状许水蚤”等浮游动物,则如同水库的“水质检测员”,当它们密度过高时,便暗示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需要人类及时介入;至于“轮虫类物种”,更像是水质状况的“红绿灯”,通过它的存在和数量变化,可及时判断水质状况。


7.jpg

▲闲林水库


水下攻防:入侵者与生态守护者

外来物种入侵持续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峻挑战。繁殖力惊人的福寿螺,仅需短短两个月便能形成种群,俨然是生态系统的“红色警报”;而同步扩张的北美蓝鳃太阳鱼,则通过争夺食物与栖息地,严重威胁着本土鱼类的生存。

为应对此危机,水库通过引入本地肉食性鱼类进行生态调控,以竭力保护“原住民”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环棱螺与日本沼虾等本土水生生物亦在默默贡献,它们扮演着“水底清洁工”的角色,辛勤分解水中有机碎屑,有效净化着水库的水质,共同维护着水域生态的健康。

鱼类群落:年轻种群的生态防线

闲林水库自2016开始蓄水,还是一个年轻的水库生态系统。水库中的鲢鱼、鳙鱼多是低龄幼鱼,活力满满,能有效控制藻类生长。银鲴与翘嘴红鲌等本地鱼群则维系着传统渔文化的基因库,其种群健康度直接影响市民餐桌上“西湖醋鱼”的未来。鱼类资源量评估结果显示,这里鱼类资源超20万斤,生态修复正让“鱼丁兴旺”成为现实。


8.jpg

9.jpg

10.jpg

▲投放鱼苗


作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