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廿载青绿·林水答卷|千岛湖配水工程:清泉奔涌的“生态惠民记”

2025- 08- 22 17: 55 信息来源: 规划中心、杭州原水公司 浏览次数:

编者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杭州在林业水利领域精耕细作,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胜势,书写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杭州林水发布开设“廿载青绿·林水答卷”专栏,通过深入一线的鲜活报道,全面展现杭州在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林水的“答卷”,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故事,是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辅相成的智慧,是环境美化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喜悦,是城乡携手共绘青绿的和谐图景,是科技赋能守护山林的坚实保障……这份“答卷”,饱含汗水与智慧,彰显责任与担当,正是杭州20年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2019年10月,一条起自淳安千岛湖金竹牌、终抵杭州闲林水库的113公里地下“生命线”正式通水。这不仅是一条破解杭城饮水难题的输水隧洞,更是一项深植“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民生为本”理念的标志性工程。回望这条深埋地下30米、直径6~7米的蓝色脉络,它用五年攻坚的智慧与汗水,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千岛湖配水工程闲林枢纽


“我们的隧洞要从蜂窝状溶洞群里穿过去,每一步都得慎之又慎。”市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工程监督科马科长,翻看着工程纪念册中的溶洞照片,语气里仍带着当年的凝重。这片石灰岩溶洞地质带,曾是工程最大的挑战。


△ 千岛湖引水工程气腿式风动钻孔机(现收藏于中国水利博物馆)


建设团队没有选择蛮干。他们引入“地质CT扫描+超前钻探”技术,如同为大地做精细的全身检查,提前探明隐患。这套方法成功规避了17处重大塌方风险,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地下结构的扰动。

在建德莲花段,爆破后暴露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腔。“这些空腔连着地下暗河,直接灌混凝土就像倒进无底洞。”工程师们创新性地用钢拱架将空腔分割成网格,再向每个单元灌注速凝混凝土,构筑起坚固屏障。杭州原水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刚说:“施工中遇到的溶洞空腔已通过彻底回填封闭处理,完全消除了运行期的持续性风险。”通水五年来的安全运行记录,无声地印证了这项技术的可靠性。


△ 建德莲花段施工时碰到的溶洞


当隧洞需要穿过居民密集区,震动和噪声成为施工团队的新担忧。团队放弃传统爆破,采用环保膨胀剂静力胀裂岩石。距离居民楼仅20米处的监测数据让人安心:震动幅度远低于国家安全限值。这份“静悄悄”的施工,赢得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面对103公里的钢筋混凝土隧洞工程段,如何平衡效率与环境保护?经过工程团队多轮论证,最终将工程划分为16个标段,同时开设45个作业面掘进。这种“多点开花”的方式,有效分散了对地表的影响。在桐庐强风化岩层区,团队采用“短进尺、强支护”方法,优化爆破参数,甚至在断层区创下单月掘进纪录,最终综合成本降低37%,工期压缩14个月。


△ 施工隧洞


遍布隧洞沿线的传感器,是工程安全的“哨兵”。马科长记得一次传感器报警,及时发现了小型断层应力释放,避免了更大问题。

这种实时监测也在运行期全面升级——据郑刚介绍,目前已在全线针对重要和薄弱部位布设了70余处各类监测点,构建立体化“哨兵”网络。


△ 施工隧洞

工程质量是这条“地下生命线”的命脉。在建设期,工程实行严格的“领导带班制”,项目经理和监理总监每日必到最前沿的掌子面检查,近乎严苛的现场监管让施工方印象深刻。2018年一个暴雨夜,验收团队驱车200公里赶往淳安段,在渗水淹至膝盖的未衬砌隧洞中打着手电完成检测;富阳某标段因局部缺陷处理不到位连续三次验收失败,经过严格的检查返工后,最终确保了113公里隧洞混凝土衬砌100%合格。“工程自通水以来,一直平稳运行,未启动过应急预案。”郑刚介绍道。

清澈的千岛湖水奔流113公里抵达闲林,水质安全是运维的核心。杭州原水公司运营保障部部长翁军介绍了严密的“四级”水质监测体系:从每小时嗅味检测、每日实时在线监测常规指标,到每周、每月、每年递增项目的实验室深度分析,每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确保每一滴水的纯净。“结合项目特点,我们也正在研究无人机介入补充空中巡检技术的方案。”郑刚说。


△ 闲林水厂


然而,113公里全封闭深埋有压隧洞的运维存在天然挑战。“最大的难点在于通水后无法入洞检修。”郑刚坦言,“隧洞安全状况主要依赖预埋的监测设备和外部巡查。”为此,原水公司正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水下机器人技术,为未来内部“体检”探路。

“以前夏天,自来水总带着点海腥味,烧水壶没几天就结一层厚厚的白垢。现在你看,壶底干净多了!”上城区的陈阿姨指着自家用了多年的烧水壶,笑容里透着满足。

工程通水前,杭州主城区的水源长期受钱塘江咸潮的困扰,自来水水质会因此受到影响。“现在去茶馆,感觉泡出来的龙井茶汤更清亮了,回甘也更明显。”市民反馈的这些细微差异,都源于水质的提升。

截至今年5月,这条“蓝色动脉”已累计向杭州输送约48亿立方米的千岛湖优质水。每年近10亿立方米的稳定供给,让主城区彻底告别了钱塘江咸潮的影响。市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海波表示:“千岛湖优质水的持续引入,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了百姓能切身感受到的实惠,这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诠释。”

千岛碧水画中赛,一湖秀水向杭城。千岛湖配水工程,交出了融合科技力量、工匠精神与民生温度的水利答卷。清泉无声,润泽万家,它涌动的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